根据《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到2020年,苏州在保护规划区内河网、湿地、大型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同时,将构建一个“凭临太湖、西山东水、五楔两带、内环外廊、多节点”的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体系规划,强调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这对公园绿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石宕口也“飞瀑”湿地公园会“呼吸”
人工水禽湖:在山与湖之间加一块“海绵”
石湖生态园西南部,位于上方山东、石湖西,有一个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水禽湖”,是一个新开挖的人工湖。
项目设计师俞隽告诉记者,这里原先被村庄和厂房占据,山和湖之间的自然水系被严重割裂,从山坡流下来的雨水无法汇入石湖。“为此,我们提出地缘重构策略,意在恢复山与水之间的‘最初联系’。在上方山与石湖之间构建一处生态缓冲带,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过小溪、河流、植草沟,将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引入沟渠,再汇入与石湖自然连通的人工湖,形成整体水系并提升其功能。”
往西走不多远,路边一条半湿半旱的溪流跃入眼帘。记者现场看到,缓缓流淌的山溪,被一道道鹅卵石垒成的“小闸”隔成一段一段的“断流”,越往下流,水量越小,直至干涸,成为“旱溪”……俞隽介绍,这样的水系格局,能有效缓冲暴雨时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并加以收集、利用,形成水禽栖息的景观湖泊。“更重要的是,能增加石湖流域的雨洪调蓄容量,成为具有‘滞蓄’功能的海绵水体”。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场地条件对植被进行了梳理,注重发挥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功能。”俞隽告诉记者,“这里营造的水生植物生境,能够对滞留、沉淀在水体中的污染物,高效进行吸附、降解,充分发挥海绵体的‘净化’能力,进一步改善水质。”
记者注意到,与传统绿化景观中常见的石材地面不同,现场选用的是高渗透性的透水混凝土和承载式植草地坪。俞隽说,这种材料是“会呼吸的场地铺装”,易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同时也易于蒸腾、释放土壤中的水分。据悉,生态园内收集的雨水,均用于绿化浇灌或绿化景观,多余的洁净雨水则通过水系排入石湖。同时,园内所有建筑内产生的污水均排入污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