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娜):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自由吸水、放水,再遇到大雨、内涝,就不怕会“城内看海”了。2015年4月,厦门被列入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一批“海绵体”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快速铺开,不仅如此,厦门还把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而增强城市宜居度和承载力。
作为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海沧马銮湾片区从2015年开始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记者走进一家已经完成海绵化改造的金属仪器厂看到,厂区门口的一大片下凹式绿地已展现出“海绵化”属性。工厂厂长刘宜勇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一处乱土堆,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引入“海绵化”理念后,施工方把土坡地势降低利于道路雨水流入,又建设了植草沟、雨水花园对雨水进行净化、收集,再搭配上多种花色植物,厂区整个景观靓丽了许多:“这个很好,对工厂不管是雨水的净化,排放都蛮好的,对厂区景观提升有很大帮助,改之前和改之后不一样。之前很单调很单一,改了之后就很有特色。”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王伟军告诉记者,2017年是厦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最后一年,经过这三年来的建设,厦门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接下去将进行归纳总结,并系统性推广开来:“试点完了以后,把试点成功的东西,把多规合一平台要融合在一起,转变成我们今后所有城市管控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它是作为一种理念,是系统性的工程,今后融入到整个城市理念后,才能把海绵城市贯彻下去。”
相关报道:
海绵城市 城水和谐-【浙江视界】慈城新城位于慈江南边,慈江北边是古县城,新城和古县城交相呼应。新城所在位置是一片稻田平原,内涝严重,2006年,海绵化建设和新城开发同步破题。海绵城市建设的初心是为治愈“城市病”。在慈城新城的海绵化实验,换来了极端天气中的平安。十几年建设,慈城新城形成2.8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规模全国罕见。设计者为慈城新城量身定做了一个能对雨水径流进行污染生态净化,水资源自动回收、利用的系统,雨水经过这套系统流入403亩中心湖中。从而实现蓄洪和水处理净化。
知识点: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透水地坪,其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 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 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也可称无砂混凝土。其由欧美、日本等国家针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使用的一种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城市环境问题。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是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其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城市雨水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透水混凝土系统拥有系列色彩配方,配合设计的创意,针对不同环境和个性要求的装饰风格进行铺设施工。这是传统铺装和一般透水砖不能实现的特殊铺装材料。
透水混凝土在美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应用,不少国家都在大量推广,如德国预期要在短期内将90%的道路改造成透水混凝土,改变过去破坏城市生态的地面铺设,使透水混凝土路面取决得广泛的社会效益。